2024年7月,“益路黔行,语润苗音”推普实践队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舟溪镇和鸭塘镇,进行普通话宣传推广相关活动。在针对当地居民开展普通话推广情况的调研工作中,我们有幸遇到了一位苗族老奶奶,一位坚守教育岗位21年的龙老师,还有一位学成后归来的吴老师。老中青三代人的故事,深刻展现了普通话推广对于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巨大推动力。
“普通话让你们来我家里做客啊”

告别走出了很远,回头看,“白妈”还在门口张望着和我们挥手告别。她是凯里鸭塘镇的一位热心的奶奶,调研访谈中,知道我们从远方来,非要拉着我们去家里做客,真诚地给我们递上自家酿的米酒。
“这是我们苗族的传统,如果你从远方来,那么我一定要招待你到家里喝酒” 我们很好奇她的普通话为什么这么好,原来她曾经当过凯里周边6个自然行政村的医生。行医的岁月里,她亲历着地区普通话推广得越来越好。现在凯里鸭塘镇大多数自然村都能无障碍交流了,“当然了,我们讲话的口音还是有点改不掉。说得不好,说得不好。”她爽朗地笑着。她还给我们团队的小姑娘盘起了苗族发髻,一遍遍梳着都是满满的祝愿。“真好啊,妹妹们,推广了普通话让你们来我家里做客啊。”
“普通话让民族的成为了世界的。”

陈旧的教学楼与斑驳的操场,孩子们在操场上尽情嬉戏,欢笑声此起彼伏。期末考试前的一个下午,经过一天紧张的学习,孩子们终于迎来了放学时间。这是位于凯里舟溪镇的舟溪小学。这所百年小学,因为传承芦笙和苗舞,被教育部办公厅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我们约好和校长龙祖毅碰头聊一聊。一会儿龙校长匆匆赶来,笑着说:“最近期末,事情太多,忙昏了头。”
招呼我们的时候,他身边总有路过的孩子凑在跟前,跟他炫耀“看,这是我得的奖状。”
“是吧,真是太棒了。”他竖起大拇指。
“这些孩子你都认识吗?”插空,我们问起。
“我们是一个寄宿制的学校,800多孩子的大多数都认识的。”
从2003年投身教育事业,龙祖毅已经在教育岗位上坚守了21年了。他告诉我们,这里以苗族和侗族的学生为多。苗族有跳苗舞的习俗,还会在重大的节日里吹芦笙。“现在我们的孩子都说普通话了,课上,课下,甚至回家之后,还带着爷爷奶奶一起说,”龙校长介绍,“学校老师也全部符合普通话等级的要求。”
学校一直致力于推广普通话,如每年都会举办朗诵会和书法比赛,但是也没有忘记本民族的特色和传统——苗舞和芦笙。所以在2021年,被认定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对此,龙校长感慨,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丢。也正是因为普通话的推广,才能让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小镇、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普通话让我又回到了故乡。”

“我的南方,我的北方,我们永远的故乡和天堂。”
舟溪小学广播站的播音员正在深情朗诵着诗歌《我的南方和北方》。吴兴菊是学校广播站的指导老师,看见我们来,介绍着这两位五年级的孩子:“这是我们广播站的王牌呢!”
吴老师,从教三年,学成归来的她选择了回归故里,投身基础教育,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她精心创新教学方法理念;在课堂外,她充分利用自身特长管理起了学校广播站。“我成为教师是受了我自己高中和大学老师的影响,所以我很想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因为普通话,我走出过大山。更是因为普通话,我又回到了故乡。普通话的推广让我见过不一样的世界,我真心希望普通话的推广也能带他们见识不一样的世界”。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凯里上演。凯里,这个充满苗族文化气息的名字,源自苗语中“木佬人的田”,但现在似乎更偏爱用一个充满胜利和回归意味的词语来描述它:“凯旋归来,荣归故里”。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个地区美好愿望的寄托。通过这样的语言创新,我们可以感受到社会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方式融合的需求和探索。
一所小学,一座小镇,一个城市,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在民族融合的路上,而隽永动听的普通话给它们添上了翅膀。
(文/孔令晶、徐颖 图/孔令晶、李懿敏)